一家三代摄影人的光阴漫游:如何用镜头想象更好的福州?| 回顾

「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从前」

???

1955年,时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的杨北钊先生,从广州出发到达福州,进驻中国新闻社福建办事处。

那一年福州的冬天异常寒冷。历经四天四夜,一路上火车、汽车、轮船不停地换乘,最终杨北钊先生在台江码头登岸。

△1956年,东街口。杨北钊/摄

坐在马车上,耳边”哒哒哒”的马蹄声,和眼前歪歪斜斜的木头房子,让这位印尼归侨不禁感叹:”福州,福建的省会,怎么会这番模样?”

△1955年深秋,杨北钊先生第一次到厦门集美侨校采访陈嘉庚老先生时的合影。

那一年,杨北钊先生22岁。

而此时,端坐在”福州影像志分享会”现场,为我们讲述故事的杨老,已近九十岁的高龄。

上周日早上,一场突至的雷阵雨,让福州迎来了一个难得凉快的早晨。”福州影像志 · 城市光阴漫游记——三代摄影人眼中的福州城”分享会也乘着凉意,在鹿森书店上下杭店如期而至。

这场分享会,邀请了杨北钊老师,以及他的女儿杨婀娜和外孙包华,半个世纪以来,他们一家三代用影像作品,记录着福州的剧变。

△杨北钊先生在分享会现场

杨北钊:第一位航拍福州的摄影记者

在包华的记忆里,东街口是他童年时期的玩具天堂,那儿有别处都买不到的变形金刚,也是他青年时福州最潮最繁华的地方。

杨北钊摄影中的60年代东街口,最高的建筑是福州外贸大厦的三层楼,而到了90年代,它早已被淹没在东百公司大楼和邮电大楼等其他后来兴建的建筑群当中了。

△1964年,扩建后的福州东街口。杨北钊/摄

与儿子和父亲记忆中的东街口不同,杨婀娜老师所拍摄的东街口地标不是高楼,而是那座已成为历史的”东街口天桥”。

“这张照片是我90年代拍摄的东街口,那时候,很多年轻人都在天桥上谈恋爱,这儿是除了西湖以外,人们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

△1999年,福州东街口。杨婀娜/摄

△杨婀娜老师正在讲述东街口天桥背后的故事

天桥消失了,纵横交错的地铁网在城市中心无声地铺开。

城市的变化,虽无声无息,但总有跑在历史前头的人。他们带着勇气,举起镜头,记录下了这座城市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

对于杨北钊先生和杨婀娜老师而言,在”航拍”一词还未被广泛使用的时代,摄影师从高空俯拍,先不论当时摄影设备的局限,仅他们过人的胆识都令后人佩服。

△1973年,五四路没什么高楼,路上车辆也很少。杨北钊/摄

1973年,杨北钊老师当时在省外事办工作,主要负责外事接待和对外宣传。当接到”航拍福州”的任务后,他与时任福建画报社副社长的刘杰一起,登上了从江西调来的安2运输机。

△现场听众

一台画幅为60mm × 60mm的罗莱相机,一架没有窗户只能打开舱门进行拍摄的运输机,一位视任务为使命的摄影工作者。

在距离地面150多米的高空,杨北钊拍下了最早航拍视角下的东街口、五四路、福州双塔、西湖、万寿桥(今解放大桥)、马尾罗星塔等具有代表性的福州建筑。

△福州影像志摄影展

进入21世纪的福州,高楼已遍布各区,街道桥梁密密麻麻地向各处延伸,马路上各类汽车星星点点,成为城市一道现代化的风景线。

杨婀娜:一听能飞上天,就开心得不得了

1999年10月1日,摄影记者杨婀娜登上了从北京运送至福州的热气球。”我当时一听能飞上天,开心得不得了。”

“当时我有一个北京的朋友,她就问我敢不敢坐热气球,我说没问题啊!”

△看到珍贵的老照片,听众纷纷举起手机留念

“飞之前,还要申请保险什么的,我当时想运气应该没那么不好吧,还是先飞上去再说吧!”

杨婀娜老师的一番回忆,引得在场听众们一阵笑。这笑声,除了是被杨婀娜老师的幽默风趣所感染,更是表达了对她的钦佩。

这架载着三个人的热气球,一路从温泉公园出发,顺着风向,飘到了闽江上空。起飞、飘浮、拍摄,一切都很顺利。降落时,却遇到了麻烦。

△1999年,福州的高楼群已初具规模。杨婀娜/摄

热气球的降落需要地面的配合,十来个人拉扯着绳子,也没法将玩得兴起的热气球拽下来。

“最后绳子是绑在一根电线杆上,和我同在热气球上的操作师扎破了热气球,他让我们快蹲下来,不然很危险。我那时候就在想,掉下去了我就游回去,最多相机就不要了。地面上的人都紧张得不得了。”

△2009年,飞艇航拍西湖公园。杨婀娜/摄

就这样,用热气球、飞艇上上下下好几回,杨婀娜老师拍下了包括马尾和琅岐岛在内的整个福州城。

分享会中,每一个如今看来都在创造历史的拍摄故事,在杨老师云淡风轻的讲述中,听起来都极为寻常,但所有的听众都明白,每一张照片背后,是整个团队甚至是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从那个抬头仰望父亲航拍的小女孩,成为自己登上热气球拍摄的摄影师,杨婀娜老师传承的不仅是父辈的摄影精神,更是一代摄影人的历史使命。

包华:用镜头留存影像符号

作为家里的第三代摄影人,包华自小就受到外公和母亲的熏陶,喜欢摸索各种各样的相机。

7岁那年,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一台母亲送给他的傻瓜机,有一次还被他丢进了西湖里。

2015年,包华也开始了他的航拍摄影——摄影师不用再离开地面的航拍。

他的几台无人机,沿着上一代人的航拍路线拍摄,东街口、五四路、福州双塔、解放大桥、马尾自贸区、首届青运会主场馆……他以更加立体的视角记录下了福州的新面貌。

△2017年,无人机航拍。包华/摄

△2019年,五四路航拍。包华/摄

如今,家里的第四代摄影人——包华的女儿,也喜欢到处拍一拍。”给她一台旧的手机,把其他APP都删掉,就留一个相机功能,她就拿着到处拍。拍一百张也有那么两三张是不错的。”

女儿在四岁的时候,借助电视屏幕上的反光镜像,为一家人拍摄了最为特殊的一张全家福。这张照片在包华看来,是特别的,更是温暖的。

这也许就是摄影的魅力,在快门摁下的那一刻,故事就已经发生,历史也即将开始。而我们也想通过这样一次特别的分享会,与大家一起看见、一起想象更好的福州。

福州影像志——福州解放70周年特别策划

展览时间

7月28日-8月11日

展览地点

鹿森书店上下杭店2F

活动费用

免费

福州影像志活动主办单位

福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

协办单位

福州市科协

平话

鹿森书店

特别鸣谢

场地支持

鹿森书店

-END-

原文链接:https://www.xuanmeishe.net/guide/2206/,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