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义捧檄亭,是安徽合肥庐江庐城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徽派建筑,亭子整体色调呈乌黑色,飞檐翘角 ,正下方有桥碑记。庐江县人民政府立。
毛义,字少节,东汉末庐江人。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年少便为他人放牧为生,箪食瓢饮,奉养其母。母病伺候汤药,曾割股疗疾。逐以孝行称著乡里,举为贤良。
朝庭得知,送檄文赏封他为安阳县令,为了安慰母亲,毛义迎至“临仙桥”喜接檄文。然时隔不久母亲病逝,朝庭派人专车前来看望,岂知毛义却跪拜于“临仙桥”上,将原赏封安阳县令的檄文双手捧还,“躬履逊让”,不愿为官。葬母后隐居山野。
“毛义捧檄”是中华孝文化经典之一,指孝子为母出仕的典故,由来已久。据《后汉书》卷三十九《刘平传序》:庐江毛义字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车征,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
《后汉书·刘平传序》毛义孝行且不贪利禄,世人称道,便改“临仙桥”为“棒檄桥”,并刻碑石记之。
张奉见毛义奉府檄做官面有喜色而鄙视他,后知毛义为了养活母亲,有其苦衷.叹道:“贤人本来不可揣测,当时所喜,是因为养亲而屈就,这就是曾子所说的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啊!”
李瀚《蒙求》:“毛义捧檄,子路负米”。子路:仲由字,孔子弟子。《孔子家语·致思》:子路尝曰:“昔者由也事二亲,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执鞭:《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曹邺《送曾德迈归宁宜春》:“几府争驰毛义檄,一乡看待老莱衣”。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宦无毛义檄,婚乏阮修钱”。李峤《檄》:“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书:檄书。韫璧:藏璧。参看“张仪问舌”篇。
古为今用,百善孝为先,践行中华孝文化,毛义的孝行永远在启迪召唤着世人的心灵。
阿东 图/摘文
原文链接:https://www.xuanmeishe.net/bang/4894/,转载请注明出处。